【聖米歇爾山】古樸的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(L’abbaye du mont Saint-Michel)

※09年10月27日※

先來說說這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(L’abbaye du mont Saint-Michel)的歷史﹕

708年﹐阿夫朗什鎮(Avranches)主教奧伯特(Aubert)遇天使長米歇爾顯靈,並在其腦顱上點開一個洞,因此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,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,成為朝聖中心,故稱米歇爾山。

9世紀,維京人入侵歐陸,這裡成為農民的避難所,修道院下方形成一個小鎮。13世紀初,腓力二世 (法蘭西)火攻聖米歇爾山,致使修道院北側建築嚴重損毀。同時諾曼第併入法國領土。戰後法王撥資修建,在原有的羅曼式建築之外加蓋了哥德式建築,使這裡成為諾曼第境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建築群,朝聖人數更盛。

1421年,羅曼式地下祭壇塌陷。英法百年戰爭後,復以火焰哥德式重建唱詩班席和聖壇。1622年,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,取而代之的是聖本篤修會的一支聖摩爾(Saint-Maur)教團。法國大革命時期,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監禁,教會財產被拍賣,中殿被用來儲存糧草。在這裡囚禁過數以萬計的罪犯和政敵。王政復辟後稍為恢復生機。

1874年,法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復修工程。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德式唱詩班席、13~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德式修道院圍牆等。

現今的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已成為旅遊勝地﹐難得的是它還保留著以往古樸的氣息﹐令人感受到當時修道者的刻苦修行生活。

↓ 我們排隊進去看看。

↓ 排了差不多15分鐘﹐終於買到票了。

↓ 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有點點像南法的《艾日鷹鷲村》(Èze)

↓ 聖米歇爾山的發展經過﹐可清楚看見由羅曼式變哥德式建築。




↓ 中世紀的門

↓ 中世紀的水龍頭

↓ 慢慢走到修道院

↓ 修道院的雕花。

↓ 修道院入口前有一處寬闊的平台﹐可望到很遠的地方﹐我想這裡是看潮漲潮退的好地方。

↓ 往下看﹐現在是退潮的狀況﹐漲潮是四面都會比海水包圍﹐只剩下中間堤壩(就是停車的位置)。我們來得不是時候﹐沒辦法看到潮漲時的情景﹐說實在是有點失望。

↓ 看到我失落的表情嗎 ﹖(誤)

↓ 進修道院去看看。

↓ 果然是哥德式的挑高建築。(關於哥德建築可看《巴黎聖母院》的一篇)

↓ 但和《聖母院》相比﹐這裡的修道院就簡樸多了。

↓ 不單沒有玫麗花窗﹐就連雕刻也簡約得多。由始可反映出當時修道者的刻苦。

↓ 去到迴廊中庭(cloister)

↓ 這裡的雕花很美。

↓ 來合照一張。

↓ 這裡是整個修道院看來最“華麗”的一角。

↓ 最後沿路標往下走去

↓ 結束了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的行程。

↓ 最後在出口處看到了聖米歇爾(Saint-Michel)的雕像 – 在《聖經》提到的一個天使的名字,也是唯一提到的具有天使長頭銜的靈體。米迦勒這個名字的意思是「誰似天主」。聖經的記載顯示,米迦勒奮力維護天主的統治權,對抗天主的仇敵。

↓ 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- 一座鄉村感覺的修道院﹐雖沒有巴黎市中心內的教堂來得美﹐但多了一份down-to-earth的感覺﹐就是有點貴族與平民的分別吧。看膩了華麗教堂﹖來這裡就對了。

【同分類上一篇】:【聖米歇爾山】遺世獨立的海中城堡(二) - 中世紀山城
【同分類下一篇】:【聖米歇爾山】《La Mère Poulard》的奄列
No Comments

Post A Comment

探索更多來自 McTeaの世界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